海外防疫紀錄

坐在機場,看者這裡的班機頻繁降落,幾乎要回復到當初的全盛時期。機場內櫃位雖然不多,但也全部回復正常營業,人潮倒是不少。這邊的人民在一月也經歷了疫情的高峰,確診數如指數般上升。一樣經歷檢測量能不足與無症狀者黑數。政府幾乎棄守只維持了中重症的醫療能量。

那個時候確診就如感冒頻繁,大部分的人也都是快篩陽就自己隔離好。但更多數的人根本不會花200元去買快篩檢測。所以當時市場上所有的退燒藥幾乎銷售一空,要用搶的才有,反倒是快篩沒有缺,因為不需要也沒意義了。

另一方面這裡也沒人搶著去驗PCR領保險導致醫療資源的排擠,除了PCR要自費很貴之外,這邊很多非醫療院所的檢測機構都能出認證,這是早從兩年前疫情開始之後就發展的戰略,區隔”治療‘’與‘’檢驗‘’。

反倒是企業為了永續經營,主動承擔起員工疫苗追蹤,疫苗施打進度控制,例行快篩作業,確診休假隔離等業務,某個角度講企業承載了防疫的部分功能。

而政府呢?政府在一年前的第一波疫情就已經累積了一定經驗,知道大量居檢和大量匡列,封樓,防疫車隊等意義不大。除了耗費過多人力,也因為人力不足,根本跟不上,說了但又做不到,不需要自欺欺人。早就把資源挪做其他之處使用。

也因此在三月該國在經歷過疫情高峰後就已經開放邊境,和世界接軌。服務和旅遊業也都陸續在復甦當中。

其實世界各國早就有完整的經驗,大家遇到的問題都差不多。那既然如此,台灣到底為什麼還會再經歷一樣的混亂呢?世界各國給你抄還抄不好的原因是什麼呢? 大家各有解讀吧。

#等飛機要回家了
#流量太大飛機延後登機
#趁空寫一下
5 月 09, 2022 10:17:07上午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