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輕旅遊DAY2-安平古堡-AI介紹大航海

一早來到這次最主要的地點

安平古堡!!! 古熱蘭遮城………

其實來這裡真的要認真看,認真學才能有所體會!

同樣屬於島嶼國家
考考大家,為什麼在大航海時代 台灣的地位比不上 雅加達 又或者 馬尼拉~~~

太多問題在安平找不到答案

特別以台灣安平視角為中心

容易忽略很多不同的脈絡

來吧,有請AI老師
登登登!!

如果從大台灣的角度出發,常常或有人覺得台灣地理位置絕佳!!

事實上,對比台灣和澳門~

17世紀東亞主要港口:

  1. 澳門: 作為葡萄牙人的貿易基地,是連接中國與歐洲的重要港口。
  2. 馬尼拉: 西班牙控制下的重要轉運港,連接中國、日本與美洲。
  3. 長崎: 日本唯一對外開放的港口,是荷蘭、中國等國與日本貿易的窗口。
  4. 廣州: 中國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之一。
  5. 巴達維亞(今雅加達):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總部所在地,是重要的香料貿易中心。

為什麼台灣沒有成為像馬尼拉那樣的主要港口:

  1. 地理位置: 雖然台灣位置優越,但馬尼拉位於菲律賓群島中心,更適合作為轉運中心。
  2. 殖民歷史: 馬尼拉自1571年就成為西班牙的殖民地,有更長的發展時間。相比之下,荷蘭人直到1624年才在台灣建立據點。
  3. 政策支持: 西班牙政府大力支持馬尼拉的發展,將其打造成連接美洲與亞洲的貿易中心。
  4. 基礎設施: 馬尼拉的港口設施和城市建設更為完善。
  5. 原住民關係: 台灣原住民與殖民者之間的衝突,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貿易的發展。
  6. 競爭: 台灣面臨來自澳門、長崎等已建立的貿易網絡的競爭。

總的來說,雖然台灣在17世紀也參與了國際貿易網絡,但由於多方面的因素,未能發展成為如馬尼拉般的主要港口。

讓我們比較一下17世紀這四個歐洲國家在亞洲的貿易據點和策略:

  1. 葡萄牙是最早到達的,建立了廣泛的貿易網絡,但後來逐漸失去優勢。
  2. 西班牙主要集中在菲律賓,利用其美洲殖民地的資源進行中轉貿易。
  3. 荷蘭通過東印度公司建立了最系統和廣泛的貿易網絡,特別是在東南亞。
  4. 英國起步較晚,但逐漸在印度建立了強大的存在,為後來的殖民統治奠定了基礎。

這些策略反映了每個國家的優勢和目標。例如,西班牙利用其美洲白銀的優勢,而荷蘭則專注於建立高效的貿易網絡。

也因為台灣其實更多的只是作為一個中轉港口,對中國的、對日本的中轉
因此注定無法成為一個核心港口,甚至只是給後面來的國家檢漏用。

最早進入亞洲的葡萄牙對台灣沒有表現出太大興趣,確實有幾個重要原因:

  1. 地理優先順序:
    • 葡萄牙在亞洲的擴張策略主要集中在印度洋沿岸和東南亞地區。
    • 他們已經在澳門建立了據點,作為進入中國市場的門戶。
  2. 資源限制:
    • 葡萄牙是一個相對小的國家,其人力和財力資源有限。
    • 維持和防衛已有的貿易據點已經耗費了大量資源。
  3. 貿易路線考量:
    • 台灣不在葡萄牙主要的貿易路線上。他們更關注連接果阿(印度)、馬六甲和澳門的航線。
  4. 對當地情況的認知:
    • 葡萄牙人可能認為台灣原住民較為好戰,殖民難度大。
    • 相比之下,他們在澳門遇到的阻力較小。
  5. 經濟價值評估:
    • 在16世紀末和17世紀初,台灣的經濟價值對葡萄牙來說可能不太明顯。
    • 澳門已經成為他們與中國進行貿易的主要中轉站。
  6. 競爭者的存在:
    • 當葡萄牙意識到台灣的潛在價值時,其他歐洲國家(如荷蘭)已經開始對台灣表現出興趣。
  7. 政策轉變:
    • 到17世紀初,葡萄牙的全球擴張政策已經開始收縮,更多地專注於鞏固現有據點。
  8. 中國的態度:
    • 葡萄牙可能擔心佔領台灣會激怒中國政府,從而危及他們在澳門的地位。
  9. 氣候和航海條件:
    • 台灣的季風氣候和頻繁的颱風可能使葡萄牙航海家認為這裡不適合建立永久據點。

荷蘭選擇台灣作為基地是一個戰略性的決定,涉及多個因素。讓我們深入探討荷蘭為什麼會選擇台灣:

  1. 地理位置:
    • 台灣位於東亞貿易路線的關鍵位置,是連接中國、日本、菲律賓和東南亞的樞紐。
    • 這個位置使台灣成為理想的中轉站和貿易基地。
  2. 進入中國市場:
    • 荷蘭被禁止直接與中國大陸貿易。
    • 台灣的proximity to China proximity to China 使其成為進入中國市場的理想跳板。
  3. 與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競爭:
    • 荷蘭試圖打破葡萄牙和西班牙在亞洲貿易中的壟斷。
    • 台灣的位置可以挑戰菲律賓的馬尼拉(西班牙控制)和澳門(葡萄牙控制)的地位。
  4. 自然資源:
    • 台灣富有鹿皮、糖和其他自然資源,這些都是有利可圖的貿易商品。
  5. 相對較弱的抵抗:
    • 相比其他已被歐洲列強佔領的地區,台灣的原住民社會較為分散,使得殖民相對容易。
  6. 戰略防禦位置:
    • 台灣可以作為荷蘭在亞洲的軍事基地,用於保護其貿易路線和利益。
  7. 日本貿易:
    • 台灣靠近日本,可以作為與日本進行貿易的中轉站,特別是在日本實行鎖國政策後。
  8. 擴展東印度公司的影響力:
    • 佔領台灣符合荷蘭東印度公司擴大其在亞洲影響力的整體戰略。
  9. 避開其他歐洲勢力的主要據點:
    • 台灣當時還未被其他歐洲國家佔領,提供了一個相對未開發的機會。
  10. 農業潛力:
    • 台灣肥沃的土地為發展農業種植園提供了潛力,特別是糖和米。
這也是為什麼後來鄭成功打贏荷蘭之後,荷蘭並不打算再次奪回台灣的原因

  1. 歐洲政治局勢的變化:
    • 1652-1674年間,荷蘭與英國進行了一系列海戰(英荷戰爭)。
    • 這些戰爭消耗了荷蘭的大量資源,使其難以在遠東投入足夠的軍事力量。
  2. 經濟考量:
    • 重新征服台灣需要大量的財政和軍事投資。
    • 荷蘭東印度公司(VOC)評估認為,這樣的投資可能不會帶來足夠的經濟回報。
  3. 戰略重心轉移:
    • 荷蘭開始更多地關注其在印尼群島(尤其是爪哇)的利益,這些地區被視為更有價值。
    • 他們在巴達維亞(今雅加達)建立了更穩固的據點。
  4. 對中國貿易的替代方案:
    • 荷蘭找到了其他方式來進行中國貿易,如通過其在日本的貿易站(出島)。
    • 他們也加強了與東南亞其他地區的貿易聯繫。
  5. 鄭氏王朝的實力:
    • 鄭成功及其繼承者建立了強大的海上力量。
    • 荷蘭可能認為,即使重新佔領台灣,也難以長期維持統治。
  6. 國際關係考量:
    • 荷蘭可能擔心,試圖重新佔領台灣會激怒清朝政府,影響其在中國的貿易利益。
  7. 資源分配:
    • 荷蘭東印度公司需要在其龐大的貿易網絡中分配有限的資源。
    • 他們可能認為,將資源集中在其他更穩定和利潤更高的地區更為明智。
  8. 地理距離:
    • 台灣離荷蘭本土很遠,維持長期統治和防禦需要持續的大量投入。
  9. 其他殖民地的挑戰:
    • 荷蘭在其他殖民地(如南非、美洲)也面臨挑戰,需要分散注意力。
  10. 政策轉變:
    • 荷蘭的全球戰略開始轉向鞏固現有領地,而不是擴張新領土。

荷蘭在失去台灣後將重心轉移到了加強印尼據點,並通過其他渠道維持對中國和日本的貿易。

總的來說,荷蘭不再嘗試奪回台灣的決定反映了一個更廣泛的戰略調整。他們認識到,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集中精力於更容易控制和獲利的地區可能更為明智。這個決定也體現了殖民帝國在面對地方勢力崛起和全球政治經濟變化時的適應能力。

這個歷史轉折點不僅影響了荷蘭在亞洲的地位,也為鄭氏政權和隨後的清朝統治台灣鋪平了道路,進而塑造了台灣往後的歷史發展。

特別的是西班牙,是從美洲到亞洲,而不是從印度過來
有幾個關鍵原因:

  1. 條約限制:
    • 1494年的托德西里亞斯條約(Treaty of Tordesillas)將世界分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勢力範圍。
    • 這個條約給了葡萄牙控制通往印度的航線的權利,而西班牙獲得了美洲的大部分地區。
  2. 地理發現:
    • 麥哲倫的環球航行(1519-1522)發現了從美洲到亞洲的西向路線。
    • 這為西班牙開闢了一條不經過葡萄牙控制區的新航線。
  3. 既有殖民地的利用:
    • 西班牙已經在美洲建立了殖民地,特別是在墨西哥和秘魯。
    • 這些殖民地成為了向西推進到亞洲的自然起點。
  4. 銀礦的發現:
    • 美洲,特別是墨西哥和秘魯的豐富銀礦為西班牙提供了大量財富。
    • 這些白銀成為了與亞洲,尤其是中國進行貿易的重要商品。
  5. 馬尼拉大帆船貿易:
    • 西班牙建立了從墨西哥的阿卡普爾科到菲律賓馬尼拉的貿易路線。
    • 這條路線成為了連接美洲和亞洲的重要紐帶。
  6. 避免與葡萄牙的直接競爭:
    • 通過開闢新路線,西班牙避免了在印度洋與葡萄牙的直接衝突。
  7. 宗教和傳教考慮:
    • 西班牙視菲律賓為向亞洲傳播天主教的跳板。
  8. 戰略考量:
    • 控制菲律賓使西班牙能夠接近香料群島,同時也能威脅葡萄牙在亞洲的利益。

西班牙的這一策略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 全球貿易網絡:
    • 建立了第一個真正的跨太平洋貿易網絡。
    • 美洲的白銀流向亞洲,亞洲的絲綢、瓷器和香料流向美洲和歐洲。
  2. 文化交流:
    • 促進了美洲、亞洲和歐洲之間的文化交流。
    • 例如,墨西哥的一些農作物被引入菲律賓。
  3. 殖民模式:
    • 西班牙在菲律賓建立的殖民模式與其在美洲的模式有所不同,反映了不同的地理和文化環境。
  4. 全球經濟影響:
    • 大量美洲白銀流入中國,影響了全球經濟格局。
  5. 地緣政治格局:
    • 西班牙在太平洋地區的存在挑戰了葡萄牙在亞洲的壟斷地位。

西班牙選擇從美洲到亞洲的路線,反映了他們如何在全球競爭、條約限制和新發現的機遇中尋找自己的位置。這個決策不僅塑造了西班牙帝國的形態,也對全球貿易格局和文化交流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