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的羽球環境和台灣差異頗大,首先羽球在泰國,並沒有想像中的普羅大眾,在台灣講到伊瑟農,因為小戴的關係,連帶者大家都很熟悉。但我在泰國問了一堆泰國人,講伊瑟農、昆拉武特,他們都只能裝熟的歐歐歐….其實就是不太認識。
這個還真的打破了我的想像~~挖賽 你們難得有運動項目選手目前是世界第一,但你們卻自己都不清楚。但也說明了,其實泰國的國家資源並沒有太投入在羽球圈。
整體來說泰國羽球還是靠者企業贊助! 最大最熟悉的就是 TOYOTA!
模式與結構
整體來說,泰國的基層訓練基本是一條鞭模式,因為採用的都是俱樂部模式,從小到大都在俱樂部。從幼幼一路打到國手,都在一起練球。也沒有太正式的國家訓練中心在支持,所以選手都是靠自己和俱樂部共榮同生。
台灣在基層的部分多是集中在各校隊,少數在沒有校隊或者有其他個人考量的才會放在球館跟教練單練。 最主要還是因為校隊和俱樂部很難同時訓練,除了少數俱樂部教練兼任國小教練外(都是國小強隊),其他真的不容易並存。回想小易的學習歷程也是這樣,從類似俱樂部的訓練出身,但後續進入校隊後,就沒有太多時間再去俱樂部練球了。
同時在台灣因為在校隊訓練為主,而各小學、國中、高中,對台灣來說都是不同的體系和成長環境,這些學校彼此有聯繫,但資源很少能順利整合或者連通。這個就和俱樂部模式差異很大。
這次在泰國,就很幸福有曾拿過U15亞青女單冠的選手Nuwan Anyapat,當教練陪練。因為那邊的傳統就是練完,教練不足的時候,大的就要下來帶小的,包含打比賽。就連Nuwan Anyapat自己我們也常看到伊瑟農也會下來陪練、對練。
想想當你天天看到伊瑟農、坤拉跟你一起練習,比妳認真練習,很難會不認真下去!
小孩也以挑戰她為目標!
練球也認真了一點
因此在這兒與自己年紀大的孩子打比賽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同時不管你幾歲、幾年級,都不用考慮學校接軌、區域所在問題。反正就是晚上+六日訓練到俱樂部訓練,也有少數外地孩子就住在訓練中心,全時訓練。
整體來說,這種模式不用每三年煩惱一次要去那間學校,有沒有名額,然後天天有厲害的學長姐陪練,真的也挺幸福的。
(忘了問那些U17的陪練有薪水嗎?XD)
訓練內容
我們的訓練每天為早上2小時的體能訓練+下午3小時的專項訓練
就訓練來說,我覺得和學校的訓練差不多,大概就是差在訓練的人數比,和細膩度。
這邊的孩子訓練明顯的對動作的修正不太大,不知道是因為語言的因素還是針對較小年級的要求不同。
但這邊的練球更多了一點極限性和趣味性,兩個場地的跑動範圍、多對多的兩個場地的比賽、坤拉武特簽名大亂鬥等。這也明顯可見他們的力量、重複揮拍的靈活性比我們好不少,但一到比賽環節。我們的個人技術、腳步又比他們好一些(自我感覺良好)。
以這段影片為例,就看到孩子們笑得多開心
這個練習就是四個場地彼此競賽,但隨程度餵球的距離有差。
但孩子們就異常的有動力起來! 拼命地想贏~~
有動力的練習就是不太一樣。
然後很常有強調打不死、跑極限的練習!
體能訓練的部分,我們很幸運的體能訓練師也是伊瑟農的訓練師
這裡的訓練不會讓你一直跑步,而是挺有計畫的循環訓練
其實這個大概就是學校內比較缺乏的。
因為人力不夠就無法好好的監督和保護孩子的練習。
但其實這個訓練是最不受場地限制的了……
這邊大概都是固定8站,每站兩個動作 3個人輪替,每次四組。
除了體能訓練外,偶爾還是會銜接一些小遊戲(短程衝刺和協調)
孩子們則是最喜歡這個八打八……..
但爸爸頭很疼~~因為皮的要死!!!!!
至於其他的基本動作的訓練,因為一次三小時所以多拍就是很多拍,一個動作,可能就半小時。
所以練的是量! 但質可能沒那麼好。
總的來說,孩子們普遍覺得沒有比學校更累!!
覺得在這邊的練習比較輕鬆~
但這次最可惜的還是
我們剛好遇到重大比賽周,厲害的本地孩子都去比賽了
越強的我們越遇不到,因為剛好到最後一天是決賽~
但週六倒數第二天已經有很多U12的回來一起練習了
小結論:
所以說真的,移地訓練未必會讓你進步,但絕對會讓你眼界開闊~~~
特別孩子們相處得很愉快~一下就跟本地的孩子玩在一起~
這個記憶未必能成為比賽的養分,但絕對會是人生經驗中無法忘卻的回憶!
———————————————————————
2025泰國BTY訓練-費用、環境與住宿
2025泰國BTY訓練-觀察暨訓練紀錄
2025泰國BTY訓練-追星番外篇
2025泰國BTY訓練-外宿飯店Sunkiss
2025泰國旅遊-第一次逛本地夜市
2025泰國旅遊-周末逛街
2025泰國旅遊-水上市場和王功鐵道
2025泰國遊記-大城動物園
2025泰國旅遊-MAKKHA高級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