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宗教研究所-聖經文物特展 妥拉篇

  不得不說,宗研所真的很用心在打造台灣的基督教文化的博物館,雖然目前的收藏量離博物 館還有一點距離,但已經夠讓人眼睛為之一亮,這裡把網頁的資訊轉載。還是希望大家到現場看實物唷!http://wwwsrv.cc.cycu.edu.tw/religion/mmbt/

妥拉卷軸 Sefer Torah

《妥拉》(Torah)希伯來文字根的意思是「射中目標」,引伸出來的意義包括「教導」、「指示方向」、「引導」。

《妥拉》共有五卷書,有時被稱作「摩西五經」,即希伯來文的(Chumash),意思是「五」,其五卷書分別為《創世記》(Bereshit)、《出埃及記》(Sh’mot)、《利未記》(Vayikra)、《民數記》(Bamidbar)與《申命記》(Devarim)。

《妥拉》分為五十四段,猶太會堂每週固定讀一段,為了在一年內讀完整本《妥拉》,有時必須誦讀兩段《妥拉》。誦讀《妥拉》循環的開始與結束固定在秋天住棚節期結束的隔天。這天被稱為「轉經節」或「西姆哈斯《妥拉》節」(Simchat Torah),意為「在《妥拉》中歡喜」。猶太人在吹角節、贖罪日、住棚節、逾越節、五旬節、修殿節、月朔、禁食的日子都要誦讀與節日相關的《妥拉》段落。

  – 妥拉捲軸與指經標

妥拉卷軸(Sefer Torah)
指的是手抄的羊皮經卷。妥拉卷軸是訓練有素的抄寫者(sofer)以翎毛筆與墨汁所抄寫成。

指經標(Yad)
字面含意為「手」,是誦讀《妥拉》時的指針。為了保持《妥拉》的聖潔,猶太拉比禁止人們在誦讀妥拉時用手直接觸及經卷,故以指經標代替人的手指,點指所讀字句。此外,為表示敬意,拉比告誡人們不得將經卷“孤零零”地置於一處,於是人們習慣在《妥拉》經卷旁附上一指經棒作為“伴物”。公元1570年,指經標第一次作為特殊禮儀物品而被提及;不過在賽法迪傳統(Sephardim)中,人們習慣用祈禱披肩的穗點指《妥拉》經卷而不用指經標。

誦讀《妥拉》是猶太人生活的重心,並表明猶太信仰不斷學習並遵行上帝所賜的道德及禮儀律的決心。正因《妥拉》是猶太文化的核心,所以它不只代表摩西五經,也用來描述猶太人的整體知識和詮釋,以及他們的持續教導與學習。

    另外,在猶太的傳統說法提到,摩西寫下《成文妥拉》之後,上帝又口授給他另一本不成文的妥拉,稱之《口傳妥拉》(Torah Sheb’al Peh)。這部《口傳妥拉》也以口授的方式傳遞給每個世代的領導人。根據猶太傳統的說法,上帝知道《成文妥拉》裡的律法無法因應猶太人結束曠野漂泊後的生活,因為《成文妥拉》的教導並未涉及猶太人在城鎮鄉村定居,或是脫離游牧,轉為務農或經商生活,亦或是他們在結束曠野漂流時期架設臨時會幕的作法,改而設立固定的宗教敬拜場所之後所要面臨的狀況。於是,上帝以口授的方式傳給摩西這部應用於將來的律法。傳統上《成文妥拉》被猶太人奉之為猶太人的權威憲章,而將《口傳妥拉》看做是《成文妥拉》的延伸,是基本憲章的修正條款,以及從它所衍生出的案例法。
         
《口傳妥拉》又可分為《米示拿》、《革馬拉》和《他勒目》。

《米示拿》(MISHNAH):
《口傳妥拉》的第一部編纂集。其所包含的律法與思想是從西元前200年至西元200年約四百年的時間裡陸續集結的,分為六大部,每個部分又細分成許多專論,共六十三篇。

《革馬拉》(GEMARA):
關於《米示拿》的討論、詮釋、註解及神學爭議的編纂集。從西元200年《米示拿》編輯完成,直到西元600年這段四百年的期間,出現了許多《米示拿》所沒有記載的新處境。為了回應時代,這段時期的拉比賢哲們便開始提出新的解釋與新的律法。

《他勒目》(TALMUD)(又譯:塔木德)

《米示拿》和《革馬拉》的合集。
         

祈禱時穿戴的服裝 The Religious Costume

          
         
1. 基帕帽(Kippah)
基帕帽的意第敘語(Yiddish)為 Yarmulka,意思是「頭罩」。猶太信仰以戴著頭罩的方式向上帝表達尊敬。

2. 祈禱披肩(Tallith)
《妥拉》規定:「你們配戴這繸子,好叫你們看見就紀念遵行YHWHㄧ切的命令。」「繸子」的希伯來文是tzizith,以特定的方法打結,象徵613這個數字,即《妥拉》中誡命的數目。一開始,人們所穿的服飾並沒有地方可以繫綁這些提醒人遵守誡命的繸子,於是他們便穿ㄧ種「禱告小披肩」(tallith katan)的內衫。現在,猶太人在日常外衣外套上祈禱披肩,並在四個角落繫上繸子。

3. 經文匣(Tefillin)
《妥拉》要求:「你要繫在手上為記號,戴在額上為經文…」因此,拉比們將上帝的誡命寫在稱作klaf的小羊皮卷上,將它捲起來,塞在幾個小皮盒裡,一個繫在手上(shel yad-屬手的),另一個繫在頭上(shel rosh-屬頭的)。他們用皮帶繫綁皮盒,固定在手臂、手掌、額頭上。這些裝有羊皮卷經文的盒子稱為經文匣。他們將經文匣固定於手肘後,再以皮帶纏繞前臂七圈,並將皮帶蜿蜒纏繞手掌,形成希伯來字母「`」(shin)的圖案,代表yd`(Shaddaii)一字,是《希伯來聖經》中上帝的一個名號。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