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幕—聖殿的最初型式
Tabernacle-The Original Form of Sanctuary
以色列人出埃及後行經西乃山,上帝賜下十誡法版並曉諭以色列人製造會幕。對於以色列人來說,會幕不僅是以色列人的信仰中心,更是贖罪與奉獻之地(獻祭、贖罪祭等),並代表上帝與以色列人同在、立約。
會幕並非固定的一種建築物,而是類似游牧民族的營帳架構,因此它的架構易於遷徙與重組。會幕是個長方形的建築(寬50肘,長100肘,即75×150呎),裡面分為兩個聖所:至聖所與聖所。會幕的神聖地帶共有三個:至聖所中的約櫃、聖所中的燈臺與陳設餅桌、外院中的祭壇。會幕在材料的使用上,除貴重金屬(如金、銀)之外,更大量使用當地建材(如海狗皮、細麻布、皂莢木等)。
會幕的結構:
四層帳幔
1.基路伯圖案的細麻布幕幔
會幕的四層幕幔中,這是最裡面的一層。它由十張彩色基路伯圖案的細麻布組成。每張長二十八肘,寬四肘(42×6呎),每五張縫合為一,形成兩大張幔子。這兩張幔子則用藍色的圈子和金痕扣接為一(總面積60×42呎)。
2.山羊毛幕幔
這一層山羊毛幔子的功用,是保護蓋在會幕上面的細麻布幔子。它和細麻布幕幔一樣也是十一幅縫合的幔子,再用圈子與青銅痕扣接為一(總面積66×45呎)。
3.公羊皮蓋子
遮蓋會幕頂部的第三層幕幔用硝製公羊皮製造,聖經並沒有說明它的大小。
4.海狗皮頂蓋
會幕幔子的材料由最幼細的布料,逐步進展到最堅粗的皮革,足以嚴封裡面的聖所。這個用「海狗」或海豚皮所造的第四層(防水的最佳材料),聖經也沒有說明其大小。
帳慢的支架
支持遮蓋幕幔的骨幹用皂莢木製造,包括了三面由豎板所組成的牆壁。這些豎板用榫頭和橫閂相連,插在鑲了金銀的槽座上。整個建築物長三十肘(45呎),寬和高都是十肘(15呎)。
分隔至聖所與聖所的幔子
這幔子在會幕裡面,把一個立方形的空間分隔出來,所形成的內聖室稱為至聖所,作為存放約櫃的地方。這張十肘(15呎)見方的幔子,是用彩色線和細麻布造成,懸掛在四根插於銀座的鑲金柱子之上。這張幔子和聖幕最內層的幔子一樣,也是繡上了基路伯的圖案。
至聖所-約櫃
約櫃是個木箱,開口在上方;按照一肘等於十八吋的準則計算,這櫃長約三呎,寬和高都是兩呎左右。它內外都鋪上了最純淨的金箔,旁邊安裝了四個環子,可以穿上以金為外殼的槓。槓是用來扛抬約櫃的,保證除了大祭司以外,沒有人觸摸約櫃。封閉的約櫃、裡面保存法版的金蓋子,以兩個有翼基路伯為裝飾。約櫃的主要功用是儲藏石版,以及作為神寶座的「腳凳」,為神和以色列人之間,提供實質的聯繫。
會幕中的約櫃與基路伯
a.法版
這個直譯作「見證」的字眼,是指所賜給摩西寫了律法的石版。將法典安放在特製容器中,作為獻與神明的表示,是古代近東的慣例。
b.施恩座
原文稱為 kapporet,是塊作為約櫃上蓋的實心金版。施恩座的裝飾是兩個彼此相對的基路伯,翅膀高張在約櫃之上,翼尖差不多相碰,象徵式地高舉眼不能見之上帝的寶座。有了約櫃為「腳凳」,施恩座為寶座的支柱,上帝的臨在就得以向百姓顯明。
c.基路伯
聖經的描述加上考古學家的發現,顯示基路伯是複合性的活物(兼具幾種生物的特色,如埃及的獅身人面獸),具有翅膀和四足動物的身體。基路伯經常在古代藝術中出現,往往位於神明或君王寶座的左右。基路伯衛護寶座,櫃為腳凳,以及舊約中耶和華坐在基路伯之上為王的描述(如:撒上四4),都支持約櫃代表眼不能見之耶和華寶座的概念。
聖所-陳設餅桌
陳設餅桌是個以金為外殼的四足桌子,用槓穿在兩旁環子上搬運。桌上放著十二個「陳設餅」。這餅要不斷供在桌上,每個星期結束之時更換新餅。
聖所-燈臺
金燈臺設有七個枝子,立於聖所中陳設餅桌的對面。聖經沒有記載它的尺寸,只說它要用一整塊金子錘出來。它的功用是為聖所提供照明,只有亞倫父子才有資格照管。
院子
院子的界限是用細麻布造的帷子標明(高7呎),帷子裡面的面積大約是一一二五○平方呎(100肘×50肘)。由於會幕最裡面的部分高達十五呎,帷子只是防止站在外面的人向內看。
外院-祭壇
祭壇是焚燒祭物的地方。為了方便搬運,它的結構是用皂莢木材製造的空心正方形(長寬都是5肘,高3肘),四面有壇角,外面以青銅包裹,並有青銅製造的網柵。此外還有好些用具(鏟子、盤子、肉鍤子、火鼎),來處理祭肉和灰燼。祭壇和約櫃一樣,也是安裝了環子和槓,以便搬運。雖然及不上約櫃聖潔,祭壇依然是神人之間的接觸點,因此安置在會幕外院的軸心上。
第一聖殿:所羅門的聖殿
從公元前第10世紀-第6世紀,所羅門建造的聖殿是南國猶大的宗教中心。公元前586年毀於巴比倫帝國。
第一聖殿模型
第二聖殿:
公元前516年,利未人所羅巴伯等人重建聖殿。
公元前19年,大希律擴建聖殿。
耶路撒冷聖地飯店(Holyland Hotel)庭院中的希律聖殿模型
This model on the
grounds of Jerusalem’s Holyland Hotel gives some idea of how Herod’s temple and its surrounding courts might have appeared based on descriptions by Josephus and others.
猶太會堂(Synagogue)是個希臘字,意為「聚集的地方」。代表會堂的希伯來字有三個:Beit HaKnesset「聚集之所」、Beit HaTefilah「禱告之所」、Beit HaMidrash「學習之所」。它是集會、祈禱、教育研經的地方。
會堂的起源與所羅門聖殿被毀、猶太人流亡巴比倫有關。聖殿原為猶太宗教崇拜的地方,它的被毀使宗教領導人必須建立其他崇拜場所。尤其從公元70年第二聖殿?後,猶太會堂成為猶太人生活中最重要的場所。
猶太會堂中有其特殊的建築結構與禮儀物件,其中包含《妥拉》卷軸(Sefer Torah)、指經標(Yad)、講壇(Bimah)、聖約櫃(Aron Hakodesh)、覆幕(Parochet)、永燃的燈(Ner Tamid)、領禱臺(Amud)、讀經桌(Shulchan)、女院(Ezrat Nashim)。
《妥拉》卷軸:寫在羊皮紙上的手抄本《妥拉》,也就是《摩西五經》。
指經標:誦讀《妥拉》經卷時的指針。
講壇:儀式中擺放《妥拉》卷軸的地方。
聖約櫃:會堂中用來放置《妥拉》卷軸的小櫃子。
覆幕:隔開聖約櫃與會堂其餘部分的簾子。因為放置《妥拉》卷軸的聖約櫃是至聖所。
永燃的燈:懸於聖約櫃上方的永恆之光。
領禱臺:帶領禱告儀式者所佔的位置。
讀經桌:誦讀《妥拉》時,放置《妥拉》的位置。
女院:正統派猶太會堂中女信徒的座位區。